在地即國際,國際亦在地:京懋的「P&T國際宅」觀點

2010年初期,那是桃園升格為直轄市,尋求蛻變的時間點,那是桃園還沒有建築開發商與國際設計團隊合作的市場環境,那是京懋建築決心打造「國際建築」的起點,這個起點,源自於一些疑問…京懋范執行長覺得:「為什麼台北、台中、高雄都有了國際建築的身影,但身為亞洲機場城市的桃園,卻仍然缺乏國際建築的開發格局?」

這些疑問造就了改變的動力,京懋決定早於桃園業界,率先與國際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作,推出桃園首座P&T建築。

但要打造一棟「國際宅」,不能只是將國際知名建築設計搬到台灣桃園。京懋所認知的「國際建築」應該是向內而深邃的,應該是高度「在地化」的,深入文化內涵,而不僅徒具形式。一如曼谷、大阪國際城市,高度國際化,卻又融合土地與人文。透過在地化,才能在國際上越有能見度,透過在地化,才能被認同、被記憶。

為了落實與分享這樣的觀點,從第一件與P&T合作的作品開始,京懋執行長就親自飛往香港,與P&T首席建築師李華武本人討論。直至今年,京懋推出P&T設計的全新三件建築作品,兩人在兩岸持續保持互動、交換觀點。一次訪談中,李華武如是描述往來:「與京懋的合作,像是跳一場雙人舞,和諧而引人入勝。」而就是在觀點能夠共鳴前提下,P&T特別安排,量身訂制京懋作品的建築師—P&T的董事Zerlina,具有國際視野的Zerlina長駐在台灣,熟悉台灣在地文化,與京懋一同經歷將近十個年頭的「訂製型建築」路程,每個案子都是重新一遍的挑戰循環,以無法複製的決心,訂制「換屋型」住宅。

這就是為什麼,總是有業界的同行會說:一樣找P&T設計,但是京懋的P&T建築很不一樣。

 

圖:京懋以在地化國際建築思維,透過每一個細節堆疊,試圖提升建築的國際視野。

這樣的評價背後,代表的是京懋與P&T的攜手創作,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正、討論、謀合,一邊要忠實保留呈現P&T整體設計的美學堅持,中軸對稱、共線比例、框架式設計等經典建築元素絲毫不差,一邊還需要因地制宜,考量環境風土、讓內外皆美的規劃與技術實現,京懋將第一線的使用者觀察反饋給P&T的建築師們,透過觀點「融合」,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讓「在地即國際,國際亦在地」觀點具體落實,成就一座座獨特的「京懋P&T國際宅」。

迄今為止,京懋不只是第一家與國際建築設計團隊合作的開發商,四座具體落成的P&T實績(華爾道夫一期、華爾道夫二期、朗廷會、京懋一號),已獲得三座國際建築大獎。與P&T的合作,意味著品牌態度的展現,承載了豐厚國際建築規劃的寶貴經驗、細膩貼心的住戶觀察,與無可取代的投入用心。

但最重要的是,我們對於台灣–桃園這塊土地的人文關懷,與城市國際化的殷切期盼。

 

圖:P&T設計特色,強調中軸對稱、共線比例、四向全正面、框架式建築的經典語彙,同時全棟石材深凹窗的特性,帶給住戶室內空間完整性、坪效、遮陽避雨等生活實際面向的體驗升等。京懋一號實景拍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