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土陶藝界的最高殊榮——臺灣陶藝獎,在2021年設立了「卓越獎」,首屆的得主即為徐永旭,評審並以「見證典範」表揚其作品具有代表意義,2022年更於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了47組作品,回顧30年來的創作轉變。
由單一物件逐漸擴展成與空間對話的大型作品(組),從具象主題到抽象概念,30載的藝術摸索,終在2009年起,徐永旭走出一條獨特創作之路,透過材料上的「反陶」,形式上的有機堆疊,象徵出生命不斷累積、突破的「築巢」理念,自此屢獲國內外大小獎項肯定,奠定了當代陶藝典範的地位。
![截圖 2025 01 20 下午3.48.25](https://www.jing-mao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1/截圖-2025-01-20-下午3.48.25.webp)
藉著創作中身體與環境的相互感知,使作品像自然生長而出的有機之物。
徐永旭作品的「抽象」與「有機」
徐永旭的創作成為當代典範的兩大關鍵詞:「抽象」與「有機」。在材料與形式上的「反陶」,使得作品不再受既有創作框架所侷限,形式上極輕薄,且並無特定形貌的重複高溫陶片,「抽象化」了傳統的陶作意象,使陶蛻去如花瓶等物的實用性。其次,不斷「越界」與突破的哲學思維,促成了作品朝向「有機化」發展,藉著人與空間的相互感知與不斷調整,使每個創作當下都能打破身體的經驗慣性,土條在指間的按、揑、擠、推,其動力並非源於預先畫好的草稿來塑形,而是全然來自當下的情感與身體勞動的極限而定。
徐永旭說:「意圖讓造型隨創作當下的感覺發展,『自由曲線』的元素就在這時因應而生。」抽象而有機,沒有預設的創作起點,也不框限生長的可能,全憑藝術家身心靈與時空的偶合,於是一片陶作、一抹陶土,終在反覆的生命試煉中,昇華出挺立於空間中的大型創作,顛覆大家對陶土的刻板印象。
徐永旭獲2021臺灣陶藝 「卓越獎」,鶯歌陶瓷博物館。
![截圖 2025 01 20 下午3.52.15](https://www.jing-mao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1/截圖-2025-01-20-下午3.52.15.webp)
藝術家「徐永旭」簡介
1986年在學校教書的徐永旭,因緣際會摸到陶土,歷經數年摸索與自學,1998年已43歲的徐永旭,在退休前三年,放棄老師工作,專心投入創作。2003年考取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,49歲成為當屆最年長的學生。2005年~2011年期間,徐永旭聚焦美學西方哲學文本,2014年起,徐永旭試圖讓作品突破知識的影響,每一天不斷反覆同樣的行為,尋找自己身體的界,並開始不斷「越界」。